一场由固态电池引发的全球能源变革已经来临,因其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安全性强等特性,让固态电池成为低空经济万亿蓝海市场里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海目星通过一次战略级的合纵连横成功抢占“风口”。日前,国内激光智造龙头企业海目星(688559.SZ)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与欣界能源合作生产的固态电池已经实现了电池技术上的跨越,不仅能量密度超过了480Wh/kg,位列行业第一梯队,并且电池安全性能也已经通过低空飞行行业客户的专业测试。固态电池通过低空飞行器客户测试近日,海目星官宣了与欣界能源的5年期战略合作。双方将加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固态电池产业链。作为海目星的合作方,欣界能源是一家做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锂金属固态电池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低空经济飞行器(eVTOL)、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公司现有产能已达200MWh,为首批商业化锂金属固态电池的企业。在今年8月欣界还将启动建设5GWh全球首条(能量密度≥450Wh/kg)GWh级别锂金属固态电池产线。当前,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和液态电池基本重叠,未来将主要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三大领域全面替换液态电池。欣界董事长陈霖判断,真正的商业化会先从消费电子开始,因为消费电子对能量密度要求很高、对于安全要求高、对价格不那么敏感、验证周期更快。而目前海目星和欣界合作生产的准固态电池,优势就在于能量密度高、安全、充放电倍率高,基本可以满足消费电子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欣界能源此前一直深耕于低空飞行器领域,产品已经经过了客户的专业测试,高倍率下能量密度接近 450Wh/kg,也是唯一一家客户端实际测试结果超过 400Wh/kg 的企业,电池安全性也通过了客户测试。也就是说,欣界固态电池产品性能是能够满足低空飞行领域的应用的,欣界去年已经与低空飞行领域头部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新蓝海,低空经济市场将为固态电池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增长点。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eVTOL市场规模将超万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据其中25%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除了在低空经济上,海目星与欣界能源已经实现了固态电池技术上的跨越。在车规级动力电池的应用上,双方公司也已有考量和布局。陈霖称,等消费电子的固态电池逐步成熟后,会过渡到新能源车的应用市场。目前受限于车厂对供应商的量产能力有5-10GWh的硬性要求。后续,随着欣界在常州项目5GWh的新建产能逐渐落地,其有望于2026至2027年实现车用固态电池的量产。金属锂固态电池负极的“终极材料”当前,在固态电池产业链条中,参与的公司有传统电池龙头,也有头部车企,但各家的技术路线却不尽相同。电解质从液态到固态的改变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更是化学材料的改变,以最重要的负极材料为例,就包括石墨、硅碳和金属锂。陈霖表示,相较于固态电池同行目前大多数采用硅碳作为负极材料,海目星与欣界能源正在合作开发的准固态电池,是用金属锂作为负极,除了不同容易出现材料膨胀,更安全之外,更重要的是,锂金属负极可以实现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硅碳负极很难将能量密度提升至360Wh/kg以上),是业界公认的最理想的负极材料。而在技术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量产规划都是基于半固态电池,其中又以北京卫蓝、赣锋锂业(002460)和清陶能源为代表。但半固体电池一方面由于电解液含量较高,技术难度较准固态、全固态低,另一方面其主要提升在于安全性,能量密度提升实际上效果不大。有市场人士指出,半固态能够更快商业化,更多是基于其生产制造与传统软包电池产线兼容度高,具备快速放量的条件,而技术门槛更高的准固态,甚至是全固态才将是未来。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海目星作为激光设备智造龙头,一直以技术研发实力引领行业创新,欣界能源尽管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凭借技术领先在固态电池领域里实现异军突起。双方深度绑定、强强联合,就如同“学霸”之间的共研共创,大幅缩短各自的技术难点突破时间和商业化进程。不难预计,海目星与欣界的携手将会在行业里掀起新一轮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之争,于下游万亿级的新能源市场端飞出两只雄鹰。(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